学术界通常认为《庄子》的内七篇是庄周本人所作,冯友兰的英译本选译的就是《庄子》的内七篇,认为它包含了著者的主要见解或观念。他同时选译了晋人郭象为《庄子》作的注释。为什么选择郭象的注释一并翻译,我们可以从这个时期冯友兰评论郭象《庄子注》的学术著作中窥见端倪。
二、以郭象《庄子注》为基础的英译本
冯友兰对《庄子》的认识以郭象注为基础,郭象注在冯友兰的译本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体例方面,冯友兰的译本沿用了中国传统义疏之学的体例。作为哲学家的他,注重的是义理的阐发,所以冯友兰不只选译了郭象注,在众多的郭象注下面还有译者的自注,以此对义理进一步阐发。
在冯友兰的《庄子》英译本导言中,他认为虽然中国的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并重,但在公元三世纪至六世纪的“六朝”时期,道家思想的影响更大。当时,有的道家经典注解本身也成为经典,例如王弼的《老子注》和郭象的《庄子注》。他甚至认为“他们注中的一些段落甚至比原文还要更具启发性。” [3] 冯友兰很欣赏郭象的《庄子注》,认为从庄子到郭象,道家思想实现了真正的发展。“前者粗略的轮廓和诗性的暗示被后者清晰的概括所代替。前者的一个想法发展成后者的完善的原则。无需说发展意味着进步。谁又能说当鸡蛋里孵出鸡,没有进步呢?”[4] 从冯友兰的评论中,我们可以看出,他认为郭象思想与道家思想是和谐的,肯定郭象对道家哲学发展的贡献,并认为郭象说出了老庄不曾说出的观点,是一种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