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对口误的研究可以发现,口误的发生都是说话人的言语同他想要使用的目标形式产生了偏离,它使说话人变得不由自主,它的内容并不是说话人在他的言语中想要表达的意图,而很可能表达的只是其大脑的下意识反应。当然,按照这一标准来判断,有一类现象也是没有偏离目标形式的,那就是故意用说错话的形式来假装口误,例如有些人在不方便直接讲出某些事情的情况下会故意利用口误来表达他对某种失误的一些态度。在这种情况下,其表达出的口误与其内心想表达出的目的是一样的,但他还要给听的人造成一种效果,让人以为他不小心说出了不该说的话,这也是FBI一个很重要的研究类型,如何区分其表达的口误是否是真实的口误。其口误中所表达的内容是否是其内心想要隐藏的真实想法,还是为了掩盖视听故意抛出的“烟雾弹”。
所以,对于口误的研究,搜集语料,日常在工作中对口误的掌控,以及其表达情绪的拿捏,还有对语言学和心理学的学习就显得至关重要。
公元8世纪阿拉伯语言学家AL-ki-sai就已经开始了对口误的研究,其撰写的《大众的口误》,从语言学角度分析说话者在语音、语法上所犯的错误。被誉为“口误研究之父”的德国学者梅林格在1895年和1908年发表了总共八千多条关于口误的记录,并从语言学角度做了详细的分析。直至20世纪初,奥地利心理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在心理学研究中将口误当作了精神分析的重要参考依据,对口误所反应出的各种心理状态做了详细的分析。而且,他反对梅林格对口误进行的语言学分析,认为口误的出现都是在潜意识中被压制的意念入侵到有意识的言语输出的结果。他用精神分析的方法来解释遗忘、语误、读误和笔误、误引行为以及错误等。这种解释成了FBI利用口误来审讯犯罪嫌疑人的重要理论依据。受其的影响,口误研究开始转向心理学方面,主要探讨口误发生的原因和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