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在康雍乾时期番薯、玉米的广泛种植下,中国的粮食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在清代以前,中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一直是水稻、黍、稷、麦、菽、粟等五谷杂粮,一直到明代,中国的粮食构成还一直是延续宋元时期的以水稻和小麦为主的格局。明末的宋应星(1587—1666年)在《天工开物》中写道,明末社会的主要农作物70%仍然是水稻,小麦、黍、粟等占30%左右。
到了清代,随着番薯、玉米、马铃薯等三十多种美洲农作物在全国的推广种植,番薯、玉米也得以加入了主要粮食作物行列,并与其他杂粮一起,共同构成了全国粮食产量的1/3。
至此,历经从明朝后期开始的延续传播,在以水稻、小麦为主的粮食作物结构下,番薯、玉米、马铃薯等美洲农作物也到了中国人的餐桌之上,而在明清和民国时期,在赣南、湖北襄阳等山区,百姓甚至常年以番薯和玉米作为主食,一年到头很少吃稻米,“或终岁不米炊,习以为常”。
最终在番薯、玉米的广泛种植和有力支援下,中国的人口,也从明朝万历年间(1573—1620年)的约1亿,繁衍至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的3.13亿,到了道光三十年(1850年),又增长至4.3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