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篇》既是柏拉图阐发其政治、伦理、教育、美学乃至自然科学思想的“哲学大全”,也是其前期相论的总结性著作,在20世纪之前曾经被看作其哲学思想的顶峰之作。虽然整篇对话以“正义”贯穿,但思想却恣意抒展,提出了很多新的和具有代表性的理论和观点。下面分述之。
首先,两个世界的说法。他把人对事物的认识分为三个层次(实际上是两个):
其次,人的认识结构。柏拉图对两个世界又作了进一步的划分,人的认识过程可以划分为由低到高的四个阶段,由于灵魂是认识的主体,由此灵魂也存在四种状态,其清晰度、精确性和真理性也依次递减,由此形成了一个认识能力和认识对象的序列:
为了对这四个阶段进行具体说明,他做出了著名的“洞穴比喻”。大意是,设想有一个很深的洞穴,有些人从小就被绑在洞穴的底部,全身都被锁住,头部不能转动,眼睛只能看着洞壁。在他们背后,洞中燃烧着一堆火,在火和这些囚徒之间有一道矮墙,沿墙的路上走着一些人,他们举着用木头和石头做的假人,他们自己被矮墙挡着,火光将这些傀儡的影子照在洞壁上,囚徒们只能看到这些傀儡的影子,他们以为这些影子就是最真实的事物。如果有人挣脱了束缚,回过头来看见火光,就会感到炫目,所以他们就会认为他们原来看到的影子比实物更为真实。如果有人把他们拉出到洞外,看见了真正的太阳,一时间就会眼花缭乱,什么真实的东西都看不见了。可等到眼睛习惯了光亮之后,他们就能够认识到是太阳造成了四季,主宰着世间万物。这些看到太阳和真实事物的人再也不愿意回到洞内了,因为那里什么都看不见,而那些还留在洞内的人反倒认为那些出去的人把眼睛弄坏了。联系到上述的认识阶段,柏拉图解释说,洞穴囚室就好比是可见世界,其中的火光就是现实世界中太阳的能力,走到洞外看到的真实事物就是理智世界,而理智世界中最难看到也是最后看到的太阳就是“善的相”,它是真实世界的创造者和源泉。柏拉图接着指出,所谓教育,就是使灵魂本身固有的这种认识能力发挥出来,使它从黑暗走向光明,从变化的世界走向真实的世界,柏拉图称之为“灵魂的转向”。就具体课程来说,以下五门课程可以看作是将灵魂由可见世界上升到真实世界最终达到“善的相”的阶梯,即算术、平面几何、立体几何、天文学和谐音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