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形式繁多的明清说唱
明清时期的民间说唱在城乡进一步发展,形式也多有变化。一批曾流行于宋元时期的主要说唱形式鼓子词、唱赚、诸宫调等,此时已不再在民间流传了。此时韵文体的民间说唱形式有数来宝、竹板书、快板书等;散文体的说唱则由宋元说话演变而来,主要形式是评书。韵散相间体的说唱形式主要有弹词和鼓词两大派系,由属于诗赞系统的陶真、词话一脉发展而来。
宋元讲史评话,发展到明清时成为说书场里的评书。明末清初,分南北两种风格。南方评书仍沿用评话称谓。主要品种有苏州评话、扬州评话、福州评话等,主要讲述长篇历史故事。一般用方言演说,全部为散文体。扬州评话是南方评话中影响最大的一种,其主要标志就是出现了当时说书艺术最高成就的著名艺人柳敬亭。相传北京第一代评书艺人王鸿兴,在南方献艺时曾得到柳敬亭的指点传授。民国时期,著名的评书演员首推袁杰英、王杰魁二人。评书中最讲究的是“书包袱”,而袁杰英所说的《施公案》,其包袱很令人称道。此时弹词也在南方流行,不过以唱为主。但两者在内容和说唱技巧上多有借鉴,堪称姊妹艺术,可合称为“评弹”。评书主要是北方的称谓。说者一人,只说不唱,旧时的评书场子台上有桌椅,桌上摆着醒木、折扇、手帕三样道具。表演时则以醒木作道具加助气氛。北京评书表演手段十分丰富,主要有演、评、噱、学以及道具、口诀等。北方评书及南方评话,其用散文写就的故事均由“表”、“白”、“评”三部分组成。“表”是以说书人的口气叙述;“白”指模拟书中人物语言;“评”即评论,主要是对书中人物、事件发表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