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十分重视文化知识的学习与传授,他教育学生的主要内容还是古代的典籍,尤其是儒家的经典。在《劝学》篇中,荀子全面分析了学习儒家五经的重大作用:“故《书》者,政事之纪也;《诗》者,中声之所止也;《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礼》之敬文也,《乐》之中和也,《诗》、《书》之博也,《春秋》之微也,在天地之间者毕矣。”他指出,《尚书》是记载政事的,《诗经》将符合乐章标准的诗歌都收集起来了,《礼经》讲的是制定各种法律制度的总纲,是以法类推的各种条例的纲要,因此人们学习知识只有学会了《礼经》才算完成了学业。这才叫作具备了最高的道德标准。总而言之,《礼经》所规定的敬重礼节仪式的准则,《乐》所培养的和谐一致的感情,《诗》、《书》所记载的广博的知识,《春秋》所包含的微妙的道理,儒家五经将天地间的事情完全包括了。因此,作为一个学生,必须“始乎诵经,终乎读礼”[125],必须认真学习儒家的经典。
事实上,荀子正是战国后期儒家的传经大师。据某些学者考证,荀子的门人“著书遍天下”,秦汉儒生所传的《诗》、《礼》、《乐》、《易》、《春秋》多出于荀子及其门人之手。[126]比如:《诗经》到汉代有三家传本,即浮邱伯的《鲁诗》,毛亨的《毛诗》,韩婴的《韩诗》。浮邱伯、毛亨都是荀子的门人,韩婴与荀子也有间接的师承关系。《春秋》三传,其中两家均经荀子传授,他曾以《谷梁传》传授浮邱伯,以《左传》传授张苍。另外《礼记》、《易经》的传授也与荀子有关。荀子是整理与传播儒家经典的功臣,这正说明他收徒讲学时是以儒家经典为基本教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