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明治维新与近代教育的初创
(一)明治政府的教育改革方针
明治政权建立后,它所面临的最重要课题是克服幕藩体制造成的国内危机与改革封建制度,对抗欧美资本主义列强的侵略,争得国家富强和民族独立。为解决这一课题,明治政府提出“富国强兵”“殖产兴业”和“文明开化”三大政策。教育作为文明开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富国强兵目的的重要手段。根据当时的情况,教育的任务是如何培养作为国家统一思想基础的国民意识,以及为建立富国强兵的资本主义国家而造就一批管理人才和科技人才。为确立解决这一任务的基本方针,日本曾发生过相当激烈的争论。一种主张是国学(皇学)派的“唯神之道”;另一种主张是洋学派的“文明开化”启蒙思想。最初,国学和汉学顽固维护其传统地位并互争教育主导权。木户孝允当时慨叹:“皇学也罢,六经也罢,皆成争论的工具。”[1]1868年至1870年,“国学”和“神道”一度成为“教化”国民的指导思想。这种复古主义显然与明治维新的要求背道而驰,遭到了革新势力、洋学派的强烈反对。从1869年起,在革新派大久保利通、木户孝允等的推荐下,在洋学机构“开成所”任教的一批洋学者和启蒙主义学者先后到新政府供职。他们于1870年3月仿照欧洲学制,制订了大学规则和中小学规则,开始进行教育改革,试图建立近代学校体系。为加强管理和尽快达到思想认识上的统一,明治政府于1871年7月设文部省,次年颁布《学制令》,教育改革遂全面展开。此后到1884年自由民权运动基本结束时止,“文明开化”的启蒙思想一直占主导地位,在明治维新教育改革中发挥了巨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