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继成立于隋及初、盛唐的中国佛教宗派,不仅在佛理上是中国式的,而且在价值取向上也具中国性格。印度佛学以出世和个人“解脱”为价值取向,而中国佛学则宣扬功德度人,注重入世。禅宗六祖慧能以一派宗教领袖的身份,竟提出“勿离世间上,外求出世间”[72]的命题。元朝宗宝对惠能之意心领神会,他在《六祖大师法宝坛经》中将慧能的偈语作如下解释:“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中国文化“经世—入世”的性格溢于言表。[73]
佛教哲学的中国化过程,显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充分开放性、高度坚韧性和善于消化的能力,表现了中华民族的强大而鲜明的主体意识。
注释
[1] 《王氏家书杂录》。
[2] 王通:《中说·王道篇》。
[3] 《中说·天地篇》。
[4] 《中说·事君篇》。
[5] 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