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旅游避暑度假
民国时候的北京,春暖花开的时候,“草木向荣,中外仕女,多有往郊外踏青者”[53],西山一带,游人更盛。到了夏季,暑热难耐,为了躲避高温,北京欧美侨民常常到西山、北戴河、山海关等地旅游,兼带避暑度假。
西山一带是清末民初在京欧美人士开辟的第一个踏青、避暑度假的好去处,也是“一代又一代的在京外国居民必到之处”[54]。1918年以前,欧美人士多骑马或乘马车前往,费时费力。到了1918年7月,从北京城区经卢沟桥到西山各处景点的大马路竣工,可通行汽车及马车。自此,从使馆区开车到西山的第一个村庄只要一小时十五分钟[55],大大方便了外国人到西山游玩或住宿。此外,要去西山还可以从西直门坐火车到门头沟,每天上午有两趟车,大概一个小时可以到[56]。
欧美人士在西山,尤其是“八大处”,常常租赁寺庙房屋而居。在《京报》等英文报纸上,夏季经常可以看到出租“西山小屋”之类的广告。西山附近也有西式风格的旅店,为游客提供住宿。有一部分欧美人士则长期租赁西山上的房屋,尽管他们可能每年只有一两个月的时间待在那里。为了居住方便,他们还自费对房屋设施做一些现代化的改造。在英美烟草公司(British-American Tobacco Company)工作的托马斯(Tomas),就为他在八大处附近小寺庙租赁的房屋增建了浴室[57]。总体来说,外国人在西山过着物质条件相对简陋但是清静的生活,他们谈诗、学中文,乐于享受西山的美景和宁静。当然,有邮差帮助他们“与城内保持日常联系”[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