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大典》编成后,迄今已逾五百五十年。在这期间,我们的国家经过了艰难曲折的历程,而这部最早最大的百科全书的遭遇,尤足令人感概[3]而愤恨。
原书编成后,原藏南京文渊阁。永乐十九年(1421),北京皇宫落成,文渊阁藏书大部分北迁。《永乐大典》亦被迁移,贮藏于文楼。嘉靖三十六年(1557)宫内奉天门、三殿和午门被火,《大典》经抢救免于焚毁,其后五年(1562),明世宗朱厚熜恐孤本或遭意外,令阁臣徐阶、侍郎高拱等督饬儒士一百零九人摹写副本一部,经历五年,至隆庆元年(1567)始告完成。从此正本与副本分藏于文渊阁与皇史宬[4]。明亡之际,文渊阁被焚,正本可能即毁于此时。副本传至清代,不被重视,雍正年间,曾由皇史宬移藏翰林院。乾隆年间纂修《四库全书》时,已缺二千余卷。嗣后清政腐败,官吏盗窃,又颇散失。光绪二十六年(1900)帝国主义侵略者八国联军侵入北京,大肆破坏与掠夺,《永乐大典》亦遭受浩劫,一部分被焚毁,未毁者几乎全被劫走,运往英、美、法、日等国,作为古董贩卖,或入私家庋藏[5],或入博物院当作点缀品陈列。清代末年,清廷曾将残本64册移存京师图书馆。清亡后二十余年中虽略有收集,但因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华战争,有60册“移存”于美国,至今尚未收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