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巡幸,动静太大,劳民伤财,也有负面影响。汉文帝谦让,不巡幸,不封禅,得到司马迁的高度评价。这并不是司马迁反对巡幸,反对封禅,而是有多大能力办多大的事,条件不成熟,不冒进,这才是本旨。文景时代不伐匈奴,是因为没有胜算。文景二帝积极备战,大规模养马,储粮于边,为汉武帝伐匈奴创造了条件。
综上所述,十二本纪所载三千年的王朝更替,核心是讲国家的建构与发展,从黄帝统一到秦皇、汉武的大一统,家国一体的观念,家国情怀的信仰,深深地注入每一个中华民族后世子孙的血液里。
四、四海一家,各民族皆黄帝子孙
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由多民族组成的国家。周初分封时就有许多内附的“夷狄”之国。例如吴太伯之句吴、楚子荆蛮都不是华夏民族。周襄王后是翟人之女,三家分晋的赵襄子之母也是翟人之女。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是汉族和各个少数民族共同创造的历史。在多民族组成的国家中,如何对待少数民族,也是国家观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儒家的正统思想一再宣扬“夷夏之辨”,以中原华夏民族为冠带之国,贬称周边各少数民族为夷狄之邦,用以区分种族贵贱。因此,我国周边民族被贬称为东夷、西戎、南蛮、北狄,视为荒服之地。司马迁的民族观,四海一家,各民族皆黄帝子孙,颠覆了狭隘的“夷夏之辨”民族观,独步史坛。在大一统历史观的思维下,司马迁的民族观可称之为民族一统思想,基本内容可概括为四个方面:民族等列思想;中国境内各民族皆黄帝子孙;承认周边各民族有同等的“革命”权利;民族治理,故俗治,毋赋税。